从噪声到逻辑:市场微结构下的自适应交易蓝图
当价格被新闻、社媒、宏观预期与高频订单打散成碎片,唯有让模型听懂“市场的语音”才能在混沌中定位价值。AI程式交易的核心不在于堆砌模型,而是把数据、决策与执行联成闭环,使策略在不同流动性状态下自适应地收敛到最优行动。 为什么现在是转向AI程式交易的时机 市场从单一撮合中心向多场景、多时区、多资产协同演化,价格形成的路径更像一条带有记忆与反馈的随机过程。传统规则策略在结构性变化前显得迟钝,而AI程式交易凭借特征学习与在线更新,能在 regime 切换、波动突增与因子失效时更快自我修复。同时,算力与开源工具的普及,显著降低了从想法到实盘的门槛。 数据与特征工程:从原子到分子 胜负常常取决于特征而非模型。可从行情原子级信号(盘口快照、订单簿不对称、撤单速率)、交易成本结构(点差弹性、冲击曲线)、行为偏好(开平仓节律、量价耦合)中提取稳定性更强的“分子特征”。同时引入另类数据(新闻情绪、链上数据、库存变化)做弱相关补充,减少单一来源的偏误。 模型栈选择:让复杂性匹配信号密度 低维稳定信号用树模型可获得高解释性;频域与周期性强的序列可用时序卷积与长短记忆网络;结构性突变与非线性决策边界适合混合专家或变压器架构。对冲与再平衡可引入强化学习框架,把交易看作“状态-动作-回报”的动态规划问题,在交易成本与风险约束下优化策略轨迹。 策略设计的三层架构 信号生成:由弱到强的合奏 将基本面因子、技术结构、盘口微结构和情绪因子做层层堆叠,先做单因子体检(IC、IR、稳定性),再以贝叶斯或稀疏正则化做合成,避免过度相关。对实时盘面,增设变点检测与置信度门控,令AI程式交易在信号退化时自动降级到更保守的基线策略。 头寸与风险控制:目标波动而非目标收益 将目标设为“单位时间方差预算”,通过动态杠杆、相关矩阵收缩与尾部风险约束(CVaR、Drawdown 代理)实现稳态控制。引入因子暴露上限、流动性阈值与持仓冷却期,避免拥挤交易与流动性陷阱。 执行与滑点管理:让模型“说话算数” 把委托拆解为时变执行曲线,根据盘口深度、对手盘厚度与瞬时冲击估计自适应调整。加入机会主义逻辑:当点差收缩与隐含冲击下降时加速执行;反之延迟或改用冰山单、布设被动流动性。执行层的微小改进,常比信号层的复杂化更能直接提高净表现。 从回测到实盘:校准比优化更重要…
Read More